来源:NBA九小球直播 发布时间:2024-07-24 01:50:59 60
2021年是中国的百年华诞,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践行“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第一年,是党中央赋予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之年。市园文局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锚定新时代浙江文化工程、宋韵文化建设、亚运城市行动任务等重点工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之都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十四五”园林文物事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1.强化规划引领,扎实园林发展基础。一是系统谋划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印发《杭州市园林绿化“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杭州市公园体系建设规划》《杭州市林荫道系统专项规划》;推进《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与国土空间总体设计相衔接;完成《杭州市迎亚运园林绿化设计导则》《杭州市绿道养护管理导则》《杭州市街心花园设计导则》。二是谋划城市新“绿心”,完成《杭州市第二植物园预可行性及选址研究》《杭州市大型展会选址规划研究——大型园林园艺会展》;根据市领导意见,开展《杭州市第二植物园前期研究》与《杭州园博园前期研究》编制,杭州园博园项目已正式确定落户萧山湘湖。三是深化规划落实,启动《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向控规单元传导机制研究》《杭州市绕城生态廊道专项规划》,开展市区绿地普查测绘工作。
2.夯实绿色基底,多措并举推进城市绿地建设。一是多渠道拓展市区绿化空间,2021年全市完成扩绿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完成运河文化公园、良渚门户公园、富阳阳陂湖生态工程(一期)、青山湖综保工程-横溪湿地公园、金沙湖公园项目(四期)景观工程等4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70余处。二是着力推进公园建设,大力推进“新建和提升改造50个城市小公园”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小公园53个,完成率106%。三是落实“迎亚运”及“拥江发展”园林绿化工作,推进杭州市“迎亚运”及“拥江发展”园林绿化建设项目落实落地,2021年开工项目67个,已完成42个;围绕“迎亚运”,督促指导各区、县(市)建设或改造亚运主题公园,目前已完成11个。四是开展城市绿道建设和绿化工程管理,督促区、县(市)绿化部门做好城市公园绿道养护管理,全年完成城市公园绿道建设72公里;制定出台《“迎亚运”道路绿化工程质量监管实施方案》,全年共检查工地262次,察觉缺陷数704个,落实整改完成率近100%,指导完成暂不开发土地临时复绿点33处。五是助力城乡园林景观风貌建设,围绕省级园林城镇、优质综合公园、绿化美化示范路、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创建工作,开展现场检查指导,2021年我市共获评13个省级园林城镇、14个省级优质综合公园、16条绿化美化示范路、18个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3.坚持精细管养,高品质深化长效管理。一是提升标准,加大力度,持续23年开展全市“双最”系列绿地检查,2021年度 “双最”绿地达354块;市区各级绿化管理部门共计巡查发现养护管理问题数超20万个,均已落实整改。二是精细管养,优化举措,开展柳树和悬铃木飞絮抑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通过普查,新增古树名木129株;指导区、县(市)开展全市迎建党百年月季花期调控;推广应用石蒜新优品种16万个种球。三是专项推进,多管齐下,开展全市行道树专项整治、公园配套建筑整治专项行动、“迎亚运”园林绿化环境大整治长效管理工作以及地铁重建道路绿化景观“回头看”专项督查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展园林绿化安全生产线上培训、市场业务培训、红火蚁防控技术培养和训练等。
4.推进审批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出台《杭州市园林绿化行政许可及审批事项标准化操作细则》,完成绿化补偿费新收缴办法文件制定的意见征求,目前已在公示阶段。二是优化园林绿化电子招投标系统,推进园林绿化招投标领域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工作,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和评标远程异地化,打造全市园林绿化招投标“三统一”2.0版本。三是持续推动园林绿化信用体系建设,《杭州市园林绿化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创新政府绿化管理模式,构建杭州市园林绿化行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成功入选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领跑者改革培育项目及“杭州市十大信用典型案例”。四是持续做好审批和监管服务,完成绿化设计的具体方案审查123个,办结园林绿化行政审批件106件,园林绿化招投标项目报建140个,受理园林质安监项目73个;对157件文保工程方案、65处历史建筑修缮方案进行审查和技术指导。
5.开展花事惠民,打造浓厚爱绿护绿氛围。一是花事活动精彩纷呈,举办“盛世花盛开,百花庆百年”2021年杭州市园林艺术精品展、2021年第二届长三角菊花精品展等32项花事花展活动;组织开展“春节”环境小品、“五一”自然花境、“国庆”立体花坛创作竞赛评比活动,完成全市“七一”迎建党百年主题花园14个。二是持续开展爱绿护绿活动,协助省林业局开展“3.12”省市领导义务植树活动和省市区共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0周年纪念林活动;推出“3.12”书香换花香及树木认建、认养,组织开展垂直绿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6.强化学习互鉴,深化城市之间交流合作。一是进一步擦亮“杭州园林”品牌,积极做好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杭州展园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2021年上海(国际)花展、第十七届中国杜鹃花展杭州园布置工作,囊括各项大奖;选派立体花坛作品参加COP15中国·昆明立体花坛大赛,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献礼,作品《我心相(象)印》夺得C组唯一金奖。二是积极开展交流学习,组织赴上海学习考察城市小公园建设,赴昆明参加中国·昆明城市生物多样性暨立体花坛营造交流会,组织开展长三角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学术研讨会,与北京林业大学达成实践合作协议。三是加强区域间团体标准合作,作为主要参编单位完成《长三角区域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送审稿)》编制工作,积极参与中国公园协会《公园管理工作导则》编制。四是加强园林工匠技术人才培养,会同共青团杭州市委举办杭州市园林青工技能比武;组织开展2021年杭州市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职业技能竞赛,选派选手代表杭州市参加2021年浙江省园林绿化职业技能竞赛,包揽前三。
1.优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一是优化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印发实施《杭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2021-2025年)》《杭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杭州市经营性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印发《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启动立法程序修订《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编制完成初稿;结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开展杭州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编制。二是形成一套标准制度,牵头编制发布浙江省建设工程标准《历史建筑修缮与利用技术规程》、杭州市标准《历史建筑保养维护规范》,填补全省历史建筑保护行业标准的空白;系统总结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经验简报,在住建部《建设工作简报》上向全国推广;完成住建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修缮技术指南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研究》课题子项《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指南》编制工作;成功立项浙江省建设工程中首个名镇名村保护方向的标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貌保护技术标准》;创新启动杭州市地方标准《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编制规范》编制工作。三是加强对区、县(市)文物工作业务指导,《拱墅区文物工作导引》《临平区施工工地地下文物保护制度》《临安区文物保护闭环管理机制》等制度相继出台。
2.强化保护利用,深化文物和名城保护。一是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精细化管理。完成民生实事项目“保护和修缮乡土建筑70处”;开展新一批省保单位、市保单位的推荐工作,完成新一批文保单位用地规划的编制和1600余处历史建筑的挂牌测绘工作,编制测绘建档工作五年规划;开展革命文物专项调查,上报53处革命文物推荐点;开展杭州石窟寺资源调查,完成46处石窟寺摩崖造像资源调查;开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蚁危害调查,督促使用管理单位及时防治。二是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浙江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标准化试点”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七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完成“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状评估项目”(二期),对44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29处省级文保单位逐一分析建立风险指标和安全巡检工作框架;完成757处历史建筑价值评定。三是强化对保护工程项目监管服务。全年对全市文保、历保开展日常监管、批后监管、现场指导服务550多次,发起线号(中医馆)、大慈山别墅(精品酒店)、杭氧(兼容性博物馆群)等一批历史建筑成为新一批活化利用示范项目。3.狠抓文物安全,筑牢文物安全防线。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安全工作专项小组,统筹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建立全市文物安全联系制度,由局机关处室和直属文博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口联系文博单位,每季度指导检查;代表市政府和各区、县(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各地相继完成责任书签订工作;出台文物安全责任书签订标准规范;全市683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25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3家文物收藏单位、11处临时文物库房和29处考古发掘工地完成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文物安全责任。二是强化市区两级文保机构力量。市级层面,新增文物安全工作经费5000万元,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增加至1.5亿;局机关增加行政编制5人,增设文物安全监管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增加编制25人,总编制达到50人。区级层面,13个区、县(市)均常设有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21年均增挂文物局牌子,其中上城区、西湖区、富阳区增设文保科,上城区、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增设文保所(中心)。三是积极开展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持续开展全市文物安全督导检查,根据全省文物安全工作要求,全力组织排查全市文物安全“三责”“三防”“险”情况,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文物安全大排查工作;有序组织开展防台抗汛、中秋国庆、元旦春节、野外不可以移动文物安全专项检查和国有藏品标准化管理安全检查;安全生产月期间,全市共计出动文物安全检查640人次,检查文博单位1211家次。四是强化文物安全部门联动。高效协同消防、公安、文物执法、气象等部门,健全防灾减灾统筹协调体制,完善应急预警体系。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联合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本年度查处文物行政违法案件共5起,结案3起;与消防部门联合开展革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标杆示范单位建设,联合印发《杭州市文物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试行)》;与市公安局联合开展文物博物馆单位治安防范和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工作,确定全市文博场所防范重点目标,今年共破获文物犯罪案件5起,抓获嫌疑人9个,追缴文物32件;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文物流通市场跨部门“双随机”检查;和公安、消防部门联合开展全市文物安全培训,培养150个“文物安全明白人”,打造文物安全工作坚实防护网。五是“智慧消防”完美收官。完成591处文保单位和277处历史建筑“智慧消防”安装,文保单位完成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三年计划两年完成,“智慧消防”系统建成后,已成功消除多起火灾安全隐患,确实提升文物建筑安全防范水平。4.大力推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南宋古都品牌。一是实施宋韵文化考古发掘。完成临安天目窑敖干2号窑、谢家1号窑、净慈寺宋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系统整理德寿宫遗址、天目窑遗址、密渡桥遗址等出土文物,为宋韵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启动全市宋代文物复查,摸排临安城遗址、杭州孔庙碑林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海塘(碑亭路段)、通玄观造像等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风水洞摩崖题记等59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点);协助市社科联开展“宋韵杭州十大遗迹”评选,加快形成具有两宋辨识度的重大文化符号。二是加快推进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建设。联合上城区建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德寿宫项目建设。通过开展土遗址的保护试验和保护监测、实施德寿宫复原推测研究等,实现首次揭露国内最大面积的南宋皇家宫苑遗址,首次系统复原南宋皇家宫苑格局和重要历史场景,试点潮湿地区土遗址保护,总结一套土遗址活化展示先进经验;在复原研究基础上首次大面积采用数字化手段复原、展示遗址,系统解读德寿宫,切实提高遗址的可看性。2021年已完成中西区土建地下部分和地面钢结构的主体部分,完成室内展陈施工招标,提交纪录片脚本和复原研究成果。三是推进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南宋博物院)前期工作。联合上城区、西湖景区管委会组建专班,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清单,按照近期和中远期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确定当前工程范围为东至凤凰山脚路、南至梵天寺路、西至凤凰山体、北至万松岭路;制定《南宋皇城遗址考古工作方案》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2022年考古计划,协调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历年工作成果基础上编制《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杭州孔庙展陈提升、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保护修缮、南宋太庙广场整体提升、圣果寺环境整治等工程。四是大力推动宋韵文化宣传推广。推出“宋人手作”“金手铲”“宋韵游艺博物馆”等公共教育活动;参与南宋文化节、宋韵杭式生活节等文化活动,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5.优化考古格局,全面提升考古工作水平。一是深入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余杭瓶窑北村遗址、余杭径山小古城遗址、杭州余杭跳头遗址以及富阳新登古城遗址等4项入选2021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出让土地前考古前置工作,全年共接收745宗3932万平方米地块的申请,完成537宗地块的考古前置工作,完成勘探面积1153万平方米;配合大城北等省市重点项目,开展余杭阿里达摩院、浙大二院等考古发掘项目29个,完成发掘面积3万多平方米;清理史前时期至明代古墓葬、古窑址、古井等百余座,发现商周至明代文化堆积数万平方米,提取登记陶瓷器、金属器等出土文物数百件,为下一步埋藏区的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纳新、杭州文明起源发展演变的探索做好准备。二是积极探索考古工作新模式。构建全市域一体化考古新格局,继临安、建德、萧山、桐庐工作站,主城区和富阳工作站建设基本完成,余杭工作站合作建设框架初步确立。与富阳博物馆达成共建共管、基础设施开放利用、业务相互支撑的新型合作模式;与复旦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强化文物科技保护,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全年完成文物修复188件(组)。三是深入开展考古学术研究。南宋临安城遗址、南宋官窑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项目”,成功举办“杭州市余杭商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研讨会”“钱塘瓷蕴——密渡桥出土南宋瓷器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完成《浙江临安天目窑遗址2020年发掘简报》《密渡桥遗址》《临安汉唐墓发掘报告》等多项考古资料整理工作。
6.强化文化育人,博物馆全面提质增效。一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频出。2021年全市博物馆举办“粮道山18号”计划特展等临时展览110多个,参观人次500余万,举办社会教育活动近300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近70万。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良渚博物院《见证——良渚申遗之路展》、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永远有多远·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Ⅱ”、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等荣获第十五届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杭州博物馆与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合作的“宋韵游艺博物馆”项目获2021年“全省博物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成功承办“首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启动仪式;结合疫情防控,创新推出“云游运河”视频专题;制作“听见·大运河”多媒体融合系列节目,并被学习强国平台吸收。二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迈上新台阶。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举办“红色印记”主题宣传活动,实施“七个一批工程”,推出30条红色精品研学线路,推出百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百幅照片、百场主题宣讲和展览、百位讲解员、百佳讲述人、百条短视频、百件青少年艺术作品等“七个一百”系列成果,其中杭州博物馆和工艺美术馆尝试联合策展模式,推出“红色印记:1921—2021潮起钱塘展览”;“让文物活起来”主题宣传活动获得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奖。三是馆藏藏品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开展全市博物馆馆藏藏品管理专项检查,排查整改了一批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开展藏品管理专项业务培训;启动《杭州市博物馆馆藏藏品管理工作标准》制定工作;开发馆藏藏品管理系统,为深入推进藏品管理规范化提供数字支持。连续十三年举办全市讲解员技能竞赛。
1.优化提升世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水平。一是成立杭州世界遗产联盟,召开世界遗产联盟年会,加强西湖、大运河、良渚三大遗产地交流,组织编制三大遗产地的监测报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21年度监测报告》被评为浙江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度优秀监测年度报告;开展拱宸桥、富义仓、广济桥等重点遗产点的周期性专项监测。二是指导遗产地按国际标准、国家要求做好建设项目的方案审核检查审批,对《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实施办法》进行评估;指导《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2021-2035)》的修编;协助做好良渚博物院二期场馆建设、西泠印社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进程。三是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通过人工和无人机对大运河进行天地一体化监测;开展西湖文化景观断桥视频客流监测国产化设备试点工作,实时记录环境和景观变化。四是设立“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举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活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腊梅丽娜·梅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奖提名,不断擦亮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2.积极推动世界遗产前期工作。一是完成《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杭州可申遗项目)研究》,积极助推钱塘江海塘(杭州段)、新登古城墙、天目窑遗址群等申遗前期准备工作;实施《钱塘江海塘遗址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强化海塘沿线的考古发掘,与海宁、海盐进行海塘文化对比互鉴,提炼杭州段海塘的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下一步申遗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开展新登古城墙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指导提升现有保护工程方案,推进新登古城墙进入明清古城墙申遗预备清单。三是赴南京、上海调研,沟通长三角地区明清古城墙、江南古村镇联合申遗工作。
3.创新开展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一是积极探索大型活态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经验做法,组建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世界遗产党建联盟,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市直部门、沿线城区共同组成的党建联盟,构建“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世界遗产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协同治理机制。二是编制完成《2021年度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保护管理评估报告》,发挥评估引导作用。三是持续发挥运河河长制的体制机制优势,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水岸同治,突出市级河长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提升运河治理水平及运河水环境质量。2021年,全年督促整改问题28个,编制水质报告和工作简报22期,年度重点项目进度通报7期。根据省环境厅通报,运河(杭州段)4个省控以上断面及4个交接断面均达Ⅲ类以上水质;水质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运河干流18个断面平均水质为Ⅲ-Ⅳ类;100条支流平均水质为Ⅱ-劣Ⅴ类,Ⅴ类达标率(达Ⅴ类或以上)为99%,Ⅳ类达标率为87%。
4.高质量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样板。一是编制完成《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与《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荣获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公布的2020年度浙江省规划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编制《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杭州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二是深入推进运河保护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完成《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共场所导览标识系统中英、中韩译写导则》,编制完成《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驳坎保护管理规范》初稿。三是积极开展大运河遗产影响评价,助力杭州大城北建设,完成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项目二期等36个大运河涉建项目的遗产影响评价。
1.强化政治意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发放教材全面学、专家授课系统学、书记讲党课专项学、追寻足迹现场学、聆听讲话重点学等多种形式,实现全员学习全覆盖,推动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积极打造职工网上舆论阵地和服务职工平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三是加强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局本级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相关制度,堵牢廉政风险点;开展全局内控制度检查,共梳理完善全局各单位党内法规制度、业务规范条例、日常工作规章制度共计200余条。四是完成平安创建、安全生产、机要保密、信访维稳、建议提案办理、档案等各项考核工作;全年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8件,政协提案22件,均高质量完成。
2.强化组织保障,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继续推进“扁平化”管理,不断完善园林板块、文物板块工作机制,面向区、县(市)推出跟班学习制度。二是严把选人用人关,落实“凡提四必”,2021年选拔处级领导干部2人,晋升公务员职级1人,平级交流处级干部4人,40周岁以下处级干部占比从局组建时的9.52%提升到28.6%,干部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得到改善;在系统内开展科级中层干部跨单位跨条块综合比选和交流工作,跨单位提任科级干部3人,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统筹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畅通职称评审晋升通道;2人成为省文物局“新鼎计划”培养对象,12人被新认定为杭州市E类高层次人才。四是创新招贤纳才方法,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国内首次将田野考察纳入高层次人才招聘的考试环节;2021年通过公务员遴选、事业单位公开招考、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新招录7人。
3.抓好宣传报道,深入推进传播阵地建设。一是构建多元立体传播格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围绕我局重点工作频频发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形成政务、媒体与网民观点良性互动,我局网络形象总体以积极情绪为主,相关正面信息占比为92.6%。二是积极做好正面宣传。建好用好学习强国供稿中心,全年共发布646篇次,被省级平台抓取55次、全国平台抓取53次,居市直单位第二名;积极做好“官微”建设,全年共发布信息620篇次;2021年全网明确提及我局的信息总计14000余条,其中央媒信息56条,生态园林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等园文相关内容在主流舆论阵地上掀起全方位关注热潮。三是认动开展策划。开展“考古人说”“魔法园丁”、最美秋色道路评选及展示、“幸福对话”圆桌会等系列活动;完成数字化改革专题宣传并入选《数智杭州年鉴》;与浙江经视合作,完成我局庆祝建党100周年宣传片的录制;正式启动世界遗产群落影像档案项目,为讲好杭州文脉故事提供影像基础保障。
4.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整体智治水平。一是打造全市智慧园文平台。按照“152”改革架构体系,完成“智慧园文”二期建设,“园林数字化管理”和“绿色家园智慧服务”应用场景列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数字化应用场景第一批试点项目,“杭城迹忆”纳入我市数字社会“文有所化”领域重点建设场景;高质量完成园林文物数据归集和开放共享,成为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试点工作单位。二是指导区县数字化改革。指导建设临平区文物安全驾驶舱,形成临平特色的文物安全智慧监管新模式;指导桐庐县完成14件馆藏文物数字化采集和3处文物保护单位数字精细化测绘工作;指导西湖景区管委会输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三维监测管理数字场景应用方案,提高全市文物数字化保护和管理能力。三是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全局协同办公系统提升改造以及终端替换工程;“智慧园文”三期、“数智运河”项目顺利通过2022年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答辩评审和专家评估;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确保全局网络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存在“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特别是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扩绿工作后劲不足。虽然近年来我们每年扩绿1000万平方米,但是建成区绿地率对照“国家健康城市”考核要求≥40%和省住建厅要求达到38.9%的目标,我市绿地总量缺口仍然较大。二是人员力量不足。虽然这次增加了5个行政编制和25个事业编制,但是对比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国内同等级城市,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力量明显偏弱,特别是局机关日常办公所需要的机要保密、组织人事、文字文秘、计划财务、宣传教育、网络和信息化人员等综合保障人员均为下属事业单位人员兼职。三是园林科研、文物科技保护力量缺乏。我市在园林绿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至今未设立专门的市级园林科研机构;全市文物科技保护人才短缺,文物修复主要是通过聘请修复专家来进行,其他文博机构都尚未成立专业的修复部门,距离国家标准科技保护中心还有很大距离,还不能很好满足脆弱文物和考古出土文物现场的保护要求。四是园林文物投入资金不足。园林文物三个专项资金总量从2016年的4.373亿元,到2021年的2.20亿元,投入资金逐年下降;虽然从2022年开始文物资金有所增加,但与目前全市园林文物工作的实际需要、与民生保障需求、与杭州 “历史文化名城” “生态文明之都”的定位还不相匹配 。五是文物事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区、县(市)在文物事业方面投入的人员力量、机构配备、经费等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且七个区、县(市)在浙江省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评估排名中和上一年度相比均有所下滑。
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回顾过去三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必须持之以恒转观念聚人心。观念一更新,遍地是出路。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转换头脑,积极应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善于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理念、制度、举措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破解制约园林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阻碍和矛盾问题;要保持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切实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形成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良好局面。二是必须持之以恒强基础出亮点。一个单位和个人走得快靠的是自身能力,而走得远则靠的是基础。我们要抓牢核心工作,筑牢根基,推动各项基础工作抓实抓细;要坚持守正创新,开创特色亮点工作,引领行业发展,树立行业地位,吸引上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为园林文物事业优质高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必须持之以恒做联动善沟通。对上,要加大与中央、省市的联动,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级部门的沟通,以国家、部委和省里出台的政策文件作为抓手,推动我们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下,要强化与区县的联动,充分依靠区县党委、政府的力量,多跑动、多沟通,将自己的事情变为共同的事情,合力办好。同时,要加强横向交流联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合作,主动走出去,上门对接,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四是必须持之以恒抓队伍作示范。人少事多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问题,短时间内,人手不足现象不太可能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用足用好现有人员,调动全体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好队伍管好人,只要人心齐,泰山也可移。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借助外力,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包括关心园林文物事业的老领导、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市民群众等,组织起一支“编外”队伍,协助我们开展相关工作。
2022年,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迎亚运”“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关键节点、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优化服务意识,补齐内在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全力推进新时代城市绿化和历史文脉工程,积极助力杭州打造美丽宜居天堂、新时代文化高地,在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中展现杭州园林文物的作为。
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是习和党中央交给杭州的光荣使命,也是杭州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把亚运筹办作为今年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向亚运聚焦,所有部署都要围绕亚运展开,目前正在举全市之力做好亚运筹办各项工作,高质量呈现一场“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
1.要高质量完成“迎亚运”园林绿化建设任务。要根据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杭州市运行保障指挥部要求,进一步强化亚运保障,统筹推进园林绿化各项工作任务,使杭州绿化在亚运期间更美丽、更出彩、更闪亮。一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全面完成“迎亚运”与2022年度园林绿化项目建设计划,实现全市新增城市绿地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目标任务。二是要围绕“迎亚运”主题,制定并落实2022年度全市花事花展活动计划,开展环境小品、自然花境、立体花坛、主题花园及各类群众性花事花展活动,烘托喜迎亚运氛围。三是要加强对“迎亚运”绿化方案的审查把关与技术指导,进一步规范苗木迁移、占借用绿地等园林绿化行政审批事项。四是要强化工程质量管控,全面完成“迎亚运”建设修缮道路绿化修复工作,重点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复绿、行道树修复补植、暂不开发土地覆绿等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双修”,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五是要全面做好亚运会场馆周边景观绿化、迎宾线路、高架月季“空中花廊”及交通、广场等景观节点的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持续开展月季、紫薇花期调控和宿根花卉推广应用工作,为2022年亚运期间城市园林绿化增彩打好基础。
2.要全方位展示杭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利用西湖、大运河、良渚三大世界遗产以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围绕亚运主题,策划一些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大项目大活动,吸引公众目光,充分展示杭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一是要举全局之力做好德寿宫项目,加快推进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争取6月建成,9月亚运会召开之前高质量开放,真正实现原址原貌、原汁原味再现遗址。二是要围绕“亚运”“宋韵”主题策划系列展览,策划好“南宋临安城”“西泠名家亚运主题篆刻展” “器与花——迎亚运主题南宋官窑插花展”等主题展览,举办好2022年度文博行业讲解员技能竞赛、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青少年活动等赛事。三是要积极推动杭州博物院筹建,打造杭州文化新地标,在2021年初步完成杭博院建筑设计任务书,成立大纲编写组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2022年要完成前置性评估报告及观众调查、编制展陈大纲、提出展藏品体系,为杭州博物院筹建明确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路径,提出展陈内容基础与征集方向,进一步夯实杭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1.要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确保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是编制完成《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杭州市绕城生态廊道专项规划》《杭州市社区公园专项规划》《杭州市区建成区道路绿视率研究与规划》《杭州城市林荫道设计导则》等。二是开展“杭州市海绵城市与园林绿化融合研究”“杭州市园林绿化专项城市体检”“城市绿地碳汇能力与贡献研究”等。三是出台《杭州市古树名木保护办法》《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技术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规范》《城市园林树木支撑维护规范》等规范制度。
2.要持续提升民众获得感。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杭州第二植物园研究与谋划,明确选址和建设方式等内容;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园博园申办工作。二是要继续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和景观提升,2022年计划新建成社区公园100个,让绿化美化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民心工程”。三是要继续推进“认建认养”“书香换花香”“生活像花儿一样”等主题绿化宣传活动,开展送藤、送苗、送绿化科普进社区等惠民活动。四是要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有针对性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复壮与技术培训工作,讲好古树故事,拓展古树内涵,满足市民需求,留住绿色记忆。
3.要积极发挥行业监管作用。一是要推进制定杭州市园林绿化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完善评标办法,出台2022版招标示范文本。二是加快修订园林绿化市场信用管理相关办法,推进建立以信用为核心、信用分类分级应用、信用承诺制、招标市场与工程现场有效联动的新型监管体系。三是要继续大力开展行业乱象整治行动,注重“重管”与“细管”相结合,释放“叠加效应”,实现城市绿化管理长效化、普惠化、精细化。四是要将“双最”系列检查、绿化综合考核和省级园林城镇、优质综合公园、绿化美化示范路、园林式居住区(单位)等各类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综合考核和创新创优管理体系。
4.要加大社会参与力度。不断加大园林绿化工作的社会参与程度,强调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共建共享。一是要加大与省市部门、专业院校、社会组织的合作,集结“两代表一委员”、行业专家、媒体记者、护绿志愿者群体的力量,积极参与和筹办“公园城市”论坛等主题活动,汇聚各方力量,推进杭州城市绿化建设。二是要充分发挥护绿使者、“绿马甲”志愿者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营造全社会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重点开展以“迎亚运”为主题的爱绿护绿活动、科普宣传活动与花艺培训展示活动。
1.要进一步筑牢文物和名城工作基础。一是要做好《杭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2021-2025年)》出台后的落地执行,推进《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结合文物保护法修订,研究起草《杭州市文物保护若干规定》;研究未登录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文物)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起草《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议事规程》与《名城委办公室工作细则》等规范文件。二是要推进名城保护标准工作,重点推进省建设工程标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貌保护技术标准》的制定,提升杭州在全省名镇名村保护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杭州市地方标准《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编制规范》编制工作;根据国家标准委、住建部要求,推进“浙江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标准化试点”国家试点项目。三是要出台《杭州市博物馆馆藏藏品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开展新形势下提升区县文物工作的专题调研,就乡土建筑宅基地问题、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管理问题、传统工匠培育、第三方服务清单等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四是要研究制定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鼓励激励政策。
2.要持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一是要联合市财政局、市土地储备中心、市发改委等部门,持续推进全市土地出让考古前置工作。跟踪评估《杭州市经营性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实施效果,保障好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优化杭州营商环境,切实提高地下文物保护水平。二是要继续推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保护区划的编制;推进第八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保护标志碑设立,推进全市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编制工作;结合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研究开展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分级管理措施。三是要深化服务民生实事,开展50处乡土建筑的保护修缮,打造一批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示范项目。四是要推进革命文物、石窟寺等的调查整理和保护、研究、利用,开展省级石窟寺数字化展示项目;继续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五是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组织并且开展文物博物系列培训,强化基层管理人员的保护管理水平,提升文物和历史建筑志愿者的专业能力。
3.要切实守牢文物安全底线。一是要建立市级文物安全协调机制,健全文物安全工作标准规范,出台文物安全检查工作办法、文物安全评估、文物安全隐患定期通报、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制度;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和提升;完成文物安全现状评估工作,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做到“一案一策”。二是要依托“智慧园文”三期,提升完善杭州市文物巡查系统,整合文物一张图、智慧消防等其他数据资源,打造全市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结合市文保中心监控室的提升改造,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全市文物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三是要深入推进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对大排查中发现的“三责”“三防”“险”存在的问题隐患进行跟踪督办,形成隐患整改闭环;和市公安局、市文化执法队、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开展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查处、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整治等工作。四是要开展文物平安工程,组织并且开展一批消防、安防、防雷、防虫等文物安全防范工程;指导做好博物馆消防安防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监控、防雷等设施建设工程;做好全市考古发掘工地、考古库房消防安防设施提升改造,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市文博场所基础安全防范设施水平。
4.要不断打造宋韵文化新亮点。一是要推进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南宋博物院)建设,开展配套的考古发掘、复原研究、规划设计、保护展示工作,形成闭环运行体系;做好天目窑遗址考古发掘,启动洞霄宫遗址考古勘探;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省考古所,组建南宋临安城考古队,推进皇城西华门与核心宫殿区遗址的考古发掘;完成圣果寺“千佛阁”、太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实施南高峰塔遗址、老虎洞和郊坛下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二是要深入开展“宋韵迹忆”系列宣传活动,建设“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平台;组织策划一批宋韵文化主题临时展览,制作一批云展览;开发宋韵文化地图、博物馆地图、丝巾等文创产品;编纂出版《宋韵迹忆》等系列图书。
5.要大力提升博物馆整体水平。实施全市博物馆“一十百千万”工程。“一”是指打造一个代表杭州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建设“博物馆之城”。“十”是指新建十个国有博物馆,五年内建成开放杭州博物院、南宋博物院等十个国有博物馆;对标国家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建设国内领先博物馆2-3家;以三年内增加10座三级以上博物馆为目标,动员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积极开展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准备工作。“百”是指认定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五年内全市新增10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今年要自加压力,把认定乡村(社区)博物馆50家作为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千”是指策划五百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展览,并配套开展五百场全媒体传播活动,有序推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与英国”等展览,探索博物馆独立策展人制度,形成策展人团队聚集效应,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和藏品展示利用水平。“万”是指全市博物馆观众达到每年1000万人次以上,以丰富的特色馆藏和高质量陈列展览为基础,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开发系列品牌特色活动,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博物馆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
2017年,习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以来,省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研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2022年1月12日,刘捷书记在调研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高水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我们要积极贯彻习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等各项工作。
1.要进一步发挥“党建联盟”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以“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为目标,以加强保护、推动传承、合理利用、服务社会、凝心聚力、弘扬文明为主线,积极构建“保护体系共建、资源成果共享、管理举措共商、服务机制共创、文化品牌共育”的世界遗产党建新格局,使党建联盟的整体效应在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彰显引领协同作用。
2.要进一步完善运河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一是要继续推进运河保护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河道历史环境保护控制导则》编制,从侧重遗产本体保护积极向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并重转变;深入开展《浙江大运河文化带打造的理论审视与现实对策》《杭州市大运河河长制经验总结与提升项目研究方案》等课题研究。二是要围绕“剿五”目标,积极牵头沿线城区和有关部门,全力抓好“一河一策”和年度计划的精准编制和落地实施;综合运用科技治水、数字治水等方法,多措并举、精准突破,创建运河水环境良性发展态势。三是要热情参加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借助“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提升,做好运河遗产资源展示、运河文保工程管理、涉建工程管控、考古项目与研究管理等。
3.要进一步深化遗产交流联动。一是要继续做好世界文化遗产联动文章,建立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联动的会议机制和议事规则,组织召开世界文化遗产联盟会议。二是要推进《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2021-2035)》《北山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的报审工作。三是要加强与其他世遗城市的交流,不断深化研究,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临安天目窑遗址)、明清古城墙(新登城墙)、钱塘江古海塘、江南水乡古镇等申遗工作有新进展。
1.要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之以恒坚持党建引领,努力在政治铸魂、固本强基、服务中心、清正廉洁、暖心聚力、头雁培优、整体智治等七个方面奋勇争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要继续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完善党组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机关纪委监督责任的“四责协同”机制,健全责任体系,细化任务清单,列入绩效考核,打造“明责、履责、考责、追责”闭环链条;层层传导压力、扣紧责任链条。
3.要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科级中层干部选拔工作操作办法》《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办法》,修订《干部请假及外出报备管理办法》,以制度建设促进干部监督工作做优做精。二是要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培养行动和年轻干部梯次培养工程,完善日常发现、动态管理、素质提升、适时使用的工作链条。三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完成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设机构调整,有计划开展事业单位招考、商调、考古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工作,合理利用编制资源解决人手紧张的问题。
4.要不断深化数字化成果的应用。一是要着力谋划多跨协同场景。进一步深化园林文物数字化改革,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活跃度和影响,提升完善原有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智慧园文”三期项目申报建设;以临时占绿审批为切口,打造贯通省市区三级体系的占绿复绿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应用;持续深化“杭城迹忆”“绿色家园”智慧公众服务;实现“1+N”模式远程异地评标以及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设计和监理类项目全领域电子招投标覆盖率100%。二是要助力提升行业治理效能。打造开发“公园绿地一点通”、“行道树一树一档精细化管理”等场景应用;迭代升级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应用;完成数字杭州园文门户开发和园林绿化资源库建设,持续加强数字化成果在行业治理中的应用。三是要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谋划以三大遗产监测中心为基础,通过西湖、大运河和良渚监测平台的提升,监测数据对接,形成杭州世界遗产管理的驾驶舱;深入开展数智运河系统建设,实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点安全监测提升工程,开展三维数字化展示,破除壁垒,构建部门联动机制,打造一流的大运河保护管理数字化平台。
4.要切实提升平安创建水平。全面落实平安创建各项任务清单,重点做好文物建筑安全、绿化工程安全生产、群众来信来访、疫情防控等工作,加快实现信访积案清零,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冬奥会、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社会稳定工作;要充分的发挥园林、文物的专业特长和优势,着力抓好平安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潍坊市政府门户网站